找到相关内容8495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收摄六根,眼由他看,耳由他听,意由他想,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,来照顾佛性,不论何时何地,片刻不忘,好似失去宝珠,必要将他寻获一样,如此观照,机缘一到,叻的一声,也可以见佛性。   经里边说:“善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
  • 佛教与青海蒙古族

    必要的显宗经典,掌握建立彩粉坛场、修供药师佛等方面的宗教仪轨。欠巴扎仓主要学习供法会上演出的各种宗教舞蹈,舞蹈的名称和内容因地因寺而异,多不一致,各有特色。旧时,藏传佛教寺院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,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0588672.html
  • 圣者龙树菩萨略传

    到令龙界无量所化诸众能培植善根,以及迎请《般若十万颂》等经典的诸多必要,于是应邀前往龙宫。   以安止龙王等大力龙王为首的无数行善龙众,在向尊者供养了数不胜数的供品之后,便抓住时机祈求传法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501588763.html
  • 濒死体验的佛理分析

      濒死体验的佛理分析   吕云峰   内容提要:人在濒死状态下究竟发生何事?濒死体验其幻耶,其真耶?本文在综述已有科学研究基础上,揉合古今异同、中西差异,从佛教立场加以分析,阐述了其宗教性的观点,认为这种体验是生死之间的一种客观现象;但从科学方面来讲,尚在探索之中,存在较多盲点,有必要借助佛教理论作为其实践指南和指导航标。   关键词: 濒死现象 幻觉 中阴 善恶   濒死...

    吕云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3288958.html
  • 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

    章太炎则认为,中国要强大应倡导佛教。还有人提出要“以儒治国,以道治身,以佛治心”。   我们今天倒未必要以什么宗教去代替民族文化,但不能缺少这种深刻的人文危机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精气神。我们现在存在的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4588969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1)

    如果能够办到总是需要的。如在平时勤修至诚,于临终的时候靠着佛力底加护,必定能够住于正念的,所以平时底勤行精进是不可懈怠的。   (5)日课   欲使正定业的称名相续不已,有定日课的必要。一念、十念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7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2)

    的实在问题,亦始终无法解决,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,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,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惟之世界,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,无论如何努力,终不能认识之,有的竟认为无复研究之必要,而移其力于科学方面,但...,好似失去宝珠,必要将他寻获一样,如此观照,机缘一到,叻的一声,也可以见佛性。   经里边说:“善男子,此三法门,皆是圆觉亲近随顺,十方如来因此成佛,十方菩萨种种方便,一切同异,皆依如是三种事业,若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9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  (2)修定时,纵使有人来恼我,此时即修法缘慈,想想一切法皆从缘生,缘生不实。求智慧人,理性、感情必要平衡,乃是真智慧,如法华说的那辆大白牛车,行步平正,禅观之增进,则其疾如风了。   (3)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
  • 论师的圣果观(下)

    舍法服,习白衣行”,可见证得阿罗汉者,不可能再过家庭生活,行五欲乐。这种说法,《婆沙论》亦有记载:   问:[预流者七返生死,]若满七有,无佛出世,彼在家得阿罗汉耶?有说:不得,必要出家受余法服,得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489879.html
  • 论师的“时间”观

    关系。有部认为:识的生起,一定要有二种缘:所依根、所缘境,缺了就不能生起。认识必要有实在对象(境),既然过去未来法都可以认识得到,所以一定是实有的。二、“已谢业有当果故”。这是从因果上考察:有如是因,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589881.html